作者:唐河红会医院 点击: TAG:新生儿黄疸
工作中经常碰到近满月或已满月的婴儿来我科就诊,发现全身皮肤黄染尚未消退,查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异常。询问病史时发现,有些家长太大意,竟然未能发现孩子黄疸;有些家长认为新生儿黄疸是正常的,不需治疗;而有些家长发现孩子黄疸了,但错误的认为喝点葡萄糖水就能退了,以至于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故撰文,旨在普及新生儿黄疸知识,减少黄疸后遗症。
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足月儿约有
50%
、早产儿约有
80%
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称为生理性黄疸,多于生后
2-3
天出现,先见于面颈部,
4-5
天最明显,可延至躯干或四肢,眼睛巩膜也是黄的,生后
7-10
天逐渐减轻,
14
天完全消退;早产儿黄疸程度重,可延至
1
个月消退。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及早开始供给充足奶量,刺激肠管蠕动,建立肠道正常菌群,促进胎便排出,多可自行消退。
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产前的,也有产后的。产前的原因主要为:宫内感染,特别是巨细胞病毒及乙肝病毒感染;母儿血型不合;先天性胆道畸形;遗传病如
6-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某些遗传代谢缺陷,如半乳糖血症、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等。产后因素则以产后感染和母乳性高胆红素最为常见。
早期新生儿可同时发生生理性及病理性黄疸,常误认为生理性黄疸而延误诊断。
新生儿黄疸发病率高,病因复杂,轻重不一,重度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又称核黄疸。核黄疸的病死率极高,即使能幸存,也会影响婴儿的智力、听力和运动系统的发育,造成严重的后遗症以致残废,目前也是脑瘫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核黄疸是完全可以防治的,随着医疗手段的进步及早期的积极治疗,故其发生率已明显下降。但临床上仍有家长疏于发现,致使黄疸发展至胆红素脑病,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应引起高度重视。
研究人员在对核黄疸的研究过程中发现,高胆红素血症对婴儿期智力的影响,不仅仅限于核黄疸婴儿。实验表明,有高胆红素血症而无核黄疸的新生儿其哭声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已发生了改变,提示已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见对于未发生核黄疸者也不能掉以轻心。
有些患儿近期临床未出现明显核黄疸症状,但
2-3
个月后仍可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资料显示有
52.7%
足月高疸患儿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发生异常。因此,进行脑干听觉视觉诱发电位及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定是早期诊断胆红素脑病敏感有效的方法。
胆红素脑病的防治:以预防为主,关键是降低早期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的发生率。重点是对高危病儿进行预防性光疗,并积极控制各种高危因素。由于各种高危因素可使胆红素易于透过血脑屏障而损害脑神经细胞,形成胆红素脑病,故胆红素在较安全水平内也可导致后遗症发生。常见的高危因素:新生儿溶血、窒息、缺氧、酸中毒
(
尤其高碳酸血症
)
、败血症、高热、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等。伴有上述高危因素的患儿应放宽干预指征,即便是低于生理值也需积极干预,尤其是胎龄小的早产儿。早期新生儿(生后一周内的新生儿)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危害性主要是发病早、进展快,而肝功能、血脑屏障功能又不成熟,故更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国外对所有高危儿生后均进行预防性光疗
3
天,包括家庭光疗,因而很少发生高胆红素血症,重症胆红素脑病已极少见。光疗是采用主峰波长为
425
~
475nm
蓝光照射,改变胆红素的极性,使其易溶入水促进排泄,目前认为光疗是一项安全的治疗措施,虽然有一些近期副作用如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分解,但无危害性,停光疗后即消失。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其疗效肯定,而且快速、安全。
由于新生儿黄疸极为常见,故一旦发现与生理性黄疸症状相比,有出现早、进展快、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中的任何一条,均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早就诊。
工作中经常碰到近满月或已满月的婴儿来我科就诊,发现全身皮肤黄染尚未消退,查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异常。询问病史时发现,有些家长太大意,竟然未能发现孩子黄疸;有些家长认为新生儿黄疸是正常的,不需治疗;而有些家长发现孩子黄疸了,但错误的认为喝点葡萄糖水就能退了,以至于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故撰文,旨在普及新生儿黄疸知识,减少黄疸后遗症。
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足月儿约有
50%
、早产儿约有
80%
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称为生理性黄疸,多于生后
2-3
天出现,先见于面颈部,
4-5
天最明显,可延至躯干或四肢,眼睛巩膜也是黄的,生后
7-10
天逐渐减轻,
14
天完全消退;早产儿黄疸程度重,可延至
1
个月消退。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及早开始供给充足奶量,刺激肠管蠕动,建立肠道正常菌群,促进胎便排出,多可自行消退。
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产前的,也有产后的。产前的原因主要为:宫内感染,特别是巨细胞病毒及乙肝病毒感染;母儿血型不合;先天性胆道畸形;遗传病如
6-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某些遗传代谢缺陷,如半乳糖血症、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等。产后因素则以产后感染和母乳性高胆红素最为常见。
早期新生儿可同时发生生理性及病理性黄疸,常误认为生理性黄疸而延误诊断。
新生儿黄疸发病率高,病因复杂,轻重不一,重度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又称核黄疸。核黄疸的病死率极高,即使能幸存,也会影响婴儿的智力、听力和运动系统的发育,造成严重的后遗症以致残废,目前也是脑瘫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核黄疸是完全可以防治的,随着医疗手段的进步及早期的积极治疗,故其发生率已明显下降。但临床上仍有家长疏于发现,致使黄疸发展至胆红素脑病,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应引起高度重视。
研究人员在对核黄疸的研究过程中发现,高胆红素血症对婴儿期智力的影响,不仅仅限于核黄疸婴儿。实验表明,有高胆红素血症而无核黄疸的新生儿其哭声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已发生了改变,提示已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见对于未发生核黄疸者也不能掉以轻心。
有些患儿近期临床未出现明显核黄疸症状,但
2-3
个月后仍可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资料显示有
52.7%
足月高疸患儿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发生异常。因此,进行脑干听觉视觉诱发电位及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定是早期诊断胆红素脑病敏感有效的方法。
胆红素脑病的防治:以预防为主,关键是降低早期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的发生率。重点是对高危病儿进行预防性光疗,并积极控制各种高危因素。由于各种高危因素可使胆红素易于透过血脑屏障而损害脑神经细胞,形成胆红素脑病,故胆红素在较安全水平内也可导致后遗症发生。常见的高危因素:新生儿溶血、窒息、缺氧、酸中毒
(
尤其高碳酸血症
)
、败血症、高热、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等。伴有上述高危因素的患儿应放宽干预指征,即便是低于生理值也需积极干预,尤其是胎龄小的早产儿。早期新生儿(生后一周内的新生儿)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危害性主要是发病早、进展快,而肝功能、血脑屏障功能又不成熟,故更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国外对所有高危儿生后均进行预防性光疗